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在艺术、科技与自然的交界处提问

  • 后卿
楼主回复
  • 阅读:302
  • 回复:0
  • 发表于:2019/1/21 9:20:13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永靖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期间,K11 Art Foundation(KAF)揭幕的三场展览,分別从人与自然、人与记忆和历史、人与科技三个角度来探索我们与外部环境和物质世界的关系,以及处于这些关系之中的流动的边界。

艺术如何定义“互联”的边界

 – ? –



2016年,KAF 邀请国际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以展览“HACK SPACE”探索了网络時代的黑客文化;今年,KAF 以展览“.com/.cn”继续探索人与科技的关系和边界。此次展览由 KAF 与 MoMA PS1 联合呈现,由 Klaus  Biesenbach 及 Peter  Eleey 共同策划。

展览源于 KAF 与 MoMA PS1 长期以来的研究合作计划,标题“.com/.cn”清晰地指向了存在于互联网上地域性,以此挑战“互联网抹去地理差异”的论调。作为展览的策展人之一,Klaus  Biesenbach 表示:“展览名称已经将中国与西方的网络的差异展露无疑,两者乃是个字独立的操作系统。因此,所谓“万维网”(world wide web)实则是“万维网群”(world wide webs)。”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格里高利·艾德华兹《World Painting 1》,2015年,图片来源:纽约 47 Canal 画廊


譬如展出的格里高利·艾德华兹(Gregory   Edwards) 的作品《World  Painting 1》(2015)中描绘的以不同的管道來连接多个地球的图像,呈现的便是一个既非大同,却又凭借科技互相接通的世界缩影。

互联网给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一个虛幻的大同世界的观念,“.com/.cn”却试图打破幻象,展现不同地域的互联网也存在着各自相异的语境。中国的互联网自成一体的运行规则,平台也与他者相殊。传统的媒介无法表达其中的虚拟特质,正因如此,当代艺术家有责任以各种形式来勾勒出互联网的生态状况,并与之对话。” Klaus  Biesenbach 说,“以台湾艺术家李明用50天从杭州徒步到台湾的作品《直线,风景》(2014)为例,艺术家以传统的摄影技术来观察着一旅程,同时将此行的谷歌卫星定位数据展示出来,以此来比喻个人体验与卫星网络全景记录所呈现出的差异。”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com/.cn”展览现场,摄影:TANC


随着越来越广泛的普及性和日渐削减的匿名性,网络世界早已不再是曾经被认为的平等而中性的场域,深埋着挥之不去的政治的属性。艺术的发展见证了更为多元的媒介参与形式,甚至连观看的场所也可以从实体空间转移到互联网上。Biesenbach 观察到,当下人们接触艺术的途径大多是通过网上数量庞大的照片;同时,对艺术的研究也正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Klaus  Biesenbach 向《艺术新闻/中文版》分享对于本次展览的体会时说道:“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汲取灵感、刺激、挑战和知识信息的源头:电脑和电话不仅仅延展成了现代人的身体的一部分,也是诸如博物馆、研究室、图书馆等体制与机构的延伸。与之相对的,不同的社会也应有与之相对的网络形态。”

以那只老虎唤回历史与记忆

 – ? –



展览“纵虎归山”以香港著名的虎豹别墅为蓝本,在相对狭小的空间中重塑了一片人造园林。虎豹别墅由家喻户晓的“虎标”万金油的创始人于1930年兴建,曾历经多次变动,从私人住宅演变成香港首座游乐园,最后面临拆迁,唯一不变的就是其中的水泥虎像。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王浩然“纵虎归山”展览现场图,图片来源:艺术家和 K11 Art Foundation


策展人陈浩望表示,此次展览将一些极具东方主义色彩的物件陈列在显得甚至陈腔滥调的展厅内,搭建了一个因过度熟悉而感到陌生的奇异场景。王浩然将“异域化”的视角转给了本地的观众们,试图探讨香港本土意识的复杂内涵。曾经的殖民历史和九七回归之后的社会变化造成了香港社会一度失落“本土性”和“传统根源”,而作为海外华侨的王浩然本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那头放归原位的老虎。

王浩然是一位艺术家,也是心理学家。他关注人心理的链接与碰撞,他此前的展览曾以风水为题。在此次的展览中,现场充满了纷杂的媒介,除了装置外,亦有如假山石、竹、人工制造的雾,以至旺角街道上常见的霓虹灯等,共同构建了一场虚幻的感官经验。

陈浩望指出,展览內提供的各种声音与感官交錯,加上陈腔滥调的元素,造成人心理的矛盾感。“王浩然感兴趣的,是以展览为媒介来观察人,而霓虹灯亦充满对城市的失落感。”从虎豹別墅到展览现场,重新确认空间历史的转换,也能借此了解城市改变之处。

展览名称“纵虎归山”借用了中国的传统典故。陈浩望解释说:”这个題目同时暗示着危险”,直面危机四伏的现代都市,才能重新理解自身的身份。放虎,也可以寻找城市困局的路。就如王浩然所说:“虎豹別墅的魂魄一直纠缠着我,我尝试在‘纵虎归山’中提炼出那些游魂,重新合成交融,以近代香港历史为经纬,类推到普世的共鸣。”

在自然中重生的艺术

 – ? –



由香港独立策展人方敏儿策划的“第二天性:一个属于你的当代艺术展”正在 chi art space 全新的艺术空间举行,作为新空间的首场展览,策展人利用环境元素与策展方向相互呼应。环境不止是展示作品与承载论述的背景,更是作品的延伸和展览的一部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大卫·奥特迈耶德(David Altmejd)《眼》(The Eve),2014年


清水湾并非处于市中心,几近九龙的最东端。展览场馆整栋两层约有1650平米,灰白色的建筑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方敏儿说道,首次到这个空间时,已想到要以自然作題。“这个空间的独特之处是自然环境,不同于中环的狭窄的空间,场地开放。因此,展览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光,易实现更为流动性的观展体验。”

展览呈现了20多件作品,标题“第二天性”借用了 John Mcdowell 的提出的“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概念,探讨艺术家创作中的天赋与直觉。“Nature”既指人的感官,也指向与人相对的自然。方敏儿在 John Mcdowell 概念的基础上加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她形容:“第一展厅所展示的作品较多內在的感觉,相对平静,指涉历史与阅读的文明痕迹。下层展览的作品则更倾向日常,增加了观看者与作品的互动,展示了艺术家的幽微直觉。例如 Helen Marten 的作品《Parrot Problems》(2014),探讨的便是纸张的物质(substance)维度。”

自然是客观之物,通过人的凝视与感悟來转化,成为人的栖身之所,因此展览的副标题是“一个属于你的当代艺术展”。展览內的作品每每展示自然与人类直观的对话与拉扯的过程。从展览第一层,香港艺术家林佑森的《铜林之三》(2015)就充满了自然与文明的张力。

方敏儿直言:“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复杂,因此展览內也布满自然元素,如石头等,与人造物互相交错,好比文化与科技的痕迹。”自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在变动不居的演化过程里,汇合成文明与科技,同时能重溯自然之源。“比如 Tony Oursler 的《EUC%》(2015),既采用如木的原始物料,同时有3D的互动性效果,以录像重新诠释五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