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炳灵寺石窟概述

炳灵寺石窟概述

关键词:炳灵寺,石窟,永靖,刘家峡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永靖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syj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38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炳灵寺石窟概述



        永靖县县城西南35公里的积石山中,黄河转自西南流来,河北峭壁林立,上有石窟群,就是炳灵寺。

        炳灵,在藏语中是十万弥勒佛洲的意思。炳灵寺,《水经注》记为“唐述窟”,即羌语“鬼窟”;唐时称“龙兴寺”、“灵岩寺”(那时凡石窟寺,多有称“灵岩”、“仙岩”者,也许是一个泛称);明时“灵岩”、“炳灵”(丙灵、冰灵)之名互见;大约藏传佛教至此以后就专称炳灵寺了。

        炳灵寺的开窟时间可以追溯到晋初。唐释道世《法苑珠林》中写道:“晋初河州唐述谷,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凿山构室,接梁通水,绕寺花果蔬菜充满,今有僧住。有石门滨于河上,镌石文曰:‘晋太始年之所立也’”,说明晋初(晋武帝司马炎太始年号265—274年)就有僧人活动。按这个时间算,炳灵寺石窟的开凿年代就比敦煌莫高窟要早一百年,可能只比新疆克孜尔石窟稍迟。但是炳灵寺石窟比克孜尔石窟保存较好,远不像克孜尔石窟那么破败。从这一点来讲,炳灵寺石窟堪称华夏第一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卷二中详细描述了炳灵寺一带河流山形的壮丽景象,说羌人口中的“鬼”,就是活动于唐述谷的“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与“怀道宗玄之士,皮冠净发之徒”,即僧道两众,郦道元还明确指出了“唐述”、“时亮”两窟的名称。

      公元385年,西秦建立,在统治秦、河二州的47年中,强敌环伺,国运艰难,自然地崇信佛教,以求佑护。西秦开展了大规模的译经和传授禅道活动,在圣坚、法显、昙摩毗等大禅师的影响之下,炳灵寺成为了河湟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一时开窟造像之风大盛。与西秦同时代的吐谷浑在炳灵寺附近修建了河厉桥,长150步,为石窟开凿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炳灵寺开凿了以169窟为代表的大量窟龛。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经孝文帝改革,一度经济兴旺,又北魏统治者大多礼敬禅僧,玄高、昙曜、鸠摩罗什等人都曾被崇为国师,玄高更是贵为太子师,故佛教传播继续发展。此时炳灵寺共开9窟33龛。

       北周在我国历史上仅仅维持了24年,期间有周武帝灭佛之举,这一时期,炳灵寺新开窟龛数量明显减少。隋代是大一统王朝,国力虽强,统治者又极力推崇佛教,但这一时期炳灵寺所开窟龛却只有两窟,这大约与吐谷浑势大,控制丝路青海道和西域南道,致使内外交流中断有关吧。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强盛,对外交流畅通,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唐代统治者提倡佛教,李世民曾下诏为牺牲的战士建立寺庙祭祀,而武则天更是崇佛抑道,甚至不惜伪称弥勒下凡。在此背景下,唐代兴窟造像之风空前。有唐一代,炳灵寺开凿窟龛达一百三十多个,占下寺现存窟龛总数三分之二强。唐高宗、武则天时代最盛期造像,多属艺术极品。

      唐肃宗宝应二年(763年),陇右陷落,炳灵寺一带地入吐蕃,吐蕃之后,西夏称雄西北,与宋对峙。元符二年(1099年)闰九月,西夏李乾顺毁去炳灵寺桥。如此算来,晚唐、五代与宋政权都未能有效控制这一地区。战乱之中,炳灵寺犹如一位落难王子,被冷落一隅,只有向壁饮泣。后来,少数民族政权(金和蒙)亦无开凿之举。

      公元八至十一世纪,佛教密宗流行西藏,吸收土著苯教内容,形成藏密。八世纪前后,吐蕃势力伸入本地,驻军和移民带来了吐蕃文化,并留存。元朝忽必烈统一西藏后,密教渐次传入甘肃、青海、内蒙等地。十五世纪初,宗喀巴自藏密基础上创立黄教(格鲁派),影响了炳灵寺地区人们的信仰习惯。明代,尤其洪武、永乐年间,朝廷实行与民生息政策,同时大开屯田,修桥开渠,兴办教育,河州地区经济文化出现发展势头,为藏传佛教的立足创造了外部条件。从此,喇嘛教统治炳灵寺到今日约800年。元明时期,炳灵寺石窟建设主要是建塔和重绘壁画,有浮雕塔近50座及许多壁画。喇嘛教的传入,对本地文化影响深远广大,在今天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中仍然鲜活地存在着,炳灵寺活佛转世系统也依然在延续。不仅如此,炳灵寺兴盛时的影响还到达青海、蒙古、四川、陕西及天水等地区,传说炳灵寺藏传僧侣最多时有3000多人,称其为西北佛教文化枢纽,一点也不为过。

       清代,炳灵寺只修缮建造房舍殿宇,宗教活动集中于上寺。康熙二年(1663年)和乾隆二年(1737年),上寺住持两度获得度牒27张,州府发给粮米;康熙时,住持杨法台受封“呼图克图”,受赠大藏经,极尽荣宠。康乾盛世和统治者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藏传佛教在炳灵寺及周边地区的发展,一时甘、青、内蒙等地隶属于炳灵寺的中小型寺院有60多座。

       清朝晚期,政治腐败,炳灵寺所在的河州地区局势动荡,官民矛盾、民族矛盾、教派矛盾加剧。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同治七年(1868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相继发生五次较大动乱,炳灵寺在所难免遭到大难,其中128、147等窟被火药炸毁,大佛前的九层楼阁、洞窟栈道、木构窟檐以及殿宇等寺院建筑尽皆于同治十三年付之一炬。为避战乱,上寺僧人将珍贵的康熙版大藏经106卷藏于寺后的山穴中,传说有知情人因要得到包经的绸袱皮而将经卷乱弃于地,事后找寻,仅存66卷而已,其余40卷都毁损殆尽了,也算是“无常”的一个辛酸证明吧?

       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1951年10月,陇上学人、西北图书馆馆长冯国瑞先生到临夏参加土改工作,从老乡口中听说有个“佛爷沟”,他以一个渊博之士的敏感徒步进行了发现之旅。虽然实际考察时间只有半天,但其结果《炳灵寺石窟勘察记》一书及其它有关文章,揭开了共和国对炳灵寺考察调研的序幕,其功厥伟。1961年3月,炳灵寺纳入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炳灵寺石窟可分为下寺、洞沟、上寺三个区域,现存窟龛,下寺区191个(不包括水库淹没的1、16、90、133号四窟),洞沟8个,上寺区13个,共计212个,计有雕塑约800身,壁画近1000平米,另有其它文物400多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水帘洞、老君洞等窟龛虽有佛教壁画等内容遗存,但主尊却是道教内容,说明炳灵寺曾经一度被道教占据过,《水经注》曾说这里僧道俱有,现在又有专家推测,很可能唐武宗灭法之时,道教一度在炳灵寺为尊(敦煌研究院杨森)。直到现在,这里仍然佛道共存,不过,这也并不奇怪,敦煌莫高窟也是住过道士的。

       关于炳灵寺位置范围,明碑记为“东至烟墩山,南至黄河,西至他剌平,北至双城大路……”。1962年4月,甘肃省文化局划定炳灵寺保护范围,内圈东至静宁沟(约1500米);西至棠春沟(约1500米);南至下寺(约300米);北至上寺(约2500米)。外围西至塔坪(约3000米);东至鸳鸯洞顶(约3000米);南至黄河北岸(约500米);北至宋家城(约5000米)。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6693098880 传真: 邮箱:906952248#qq
地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古城新区电商孵化园二楼 邮编:00000
Copyright © 2004-2024 永靖县菖泓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