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彩陶王

彩陶王

关键词:彩陶王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黄河三峡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syj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48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彩陶王 

         小积石山东麓永靖县三坪村(今属积石山县安集乡),北与炳灵寺石窟隔黄河相望,西与青海省循化县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毗邻,是大禹导河始发地,境内有发达的马家窑文化类型、马厂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类型和辛店文化类型遗留。地处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的三坪遗址,面积66万平方米,其中头坪的庄窠大锅,尕鲁坪的上庄、尕塬,二坪的麻黄咀、高崖咀、坨子岭,三坪的圆地咀、梨地咀、城墙记等地,文物埋藏丰富。

       1949年解放前夕(永靖解放为8月23日),三坪村一带土匪出没,当地群众一度搬到黄河岸边的扎地山避乱,18岁的戚永仁和他的哥哥戚永廉也在其中。第二年4月的一天,雨过天晴,已经返乡的戚氏兄弟二人到扎地山搬运去年遗留在那里的东西,当他们走到三坪地嘴的一个坡坎跟前时,发现本应渗干水的坡坎上竟然出现了一处清水的反光,他们好奇地扒去小小水泊周围的泥土,一个高大的“鞑子坛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彩陶王”。

      “彩陶王”高49.3厘米,平口,短颈阔肩,腹大,腹逐渐下收,平底,系泥制红陶,专家命名为双耳四鋬敛口彩陶瓮。据戚氏兄弟讲,在大坛子里面,本来还有一个小的彩陶,但被他们弄碎了。戚氏兄弟得到“彩陶王”以后,一开始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出奇之处,只是比其它“鞑子坛坛”大一些深一些罢了,他们就把它当作一只小口的缸,用来存放馍馍。令人惊奇的是,夏天存放在陶缸里的馍馍竟能数星期不坏!戚氏兄弟很惊奇,把这事告诉了邻里,渐渐地,彩陶王的名声传出去了。后来,为修刘家峡水电站,文物工作者在库区沿岸搞文物调查,他们从戚氏兄弟手中无偿收走了“彩陶王”,再后来,彩陶王辗转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1990年4月10日,国家邮电部将“彩陶王”图案印制成纪念邮票一枚,发行国内外,使这一瑰宝大放异彩。

       “彩陶王”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期晚期的文化,以首次发掘的甘肃省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3100至2700年间。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最为发达,多为橙黄色,是生活实用品和工艺美术相结合的产物,许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常画黑彩,构图繁丽,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彩陶王”就是以黑彩绘出上部花卉纹,中部漩涡纹,下部水波纹,其中中间四组波浪式大漩涡纹是主体花纹,每组大漩涡纹都以同心圆为主体,尾随大弧线纹,构成后浪推前浪的卷浪式,在三角空间处又补以小同心圆。有人据此漩涡纹推断,马家窑文化时期就有了等分的数学概念。原始人对于水波纹的模拟再现,应该对后来太极图案的形成有启示作用。

         那么,“彩陶王”又是怎样烧制而成的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制陶工艺简单,其法第一步,是取粘土适量,晒干,捣细,然后和泥制成条,再发酵(犹如兰州牛肉面的“醒面”一样)。第二步,用泥条盘成器形,修饰光润。在这道工序中,泥条是放在转轮上边旋转边修饰的,而转盘仅是一木棒插入地中,上置一板而成。第三步是烧制。先在地上铺一层柴禾,上面码放晾干了的坯器,再以长草覆盖其上,草上又糊以泥层,成一包子形状,顶部预留小气孔若干。最后,在“包子”最下缘掏一小口点火,待火起后封其口。两三天后,内燃式“包子”燃料耗尽塌陷下来,陶器已在灰烬中成矣!这种古老的制陶方法,今天在云南傣族山寨中尚可偶然一见。在“彩陶王”出土地对面的坡坎上,有烧窑遗痕,不过不是地窑,而是在土坎上掏出的立式窑了。这样看来,“彩陶王”的烧制工艺比新石器时代的要进步一些。当然,即便如此,要用原始的方法烧制半米高,而且器形优美的彩陶,也是很不容易的,毕竟那是在五千年前啊。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6693098880 传真: 邮箱:906952248#qq
地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古城新区电商孵化园二楼 邮编:00000
Copyright © 2004-2024 永靖县菖泓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