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北乡秧歌与社火

北乡秧歌与社火

关键词:永靖,刘家峡,北乡秧歌,社火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永靖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syj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2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北乡秧歌与社火

    据有关资料介绍,秧歌来自社火,源于生产劳动。

    在中国古代,社是地区基层组织或人们的聚居地,亦指祀社神之所或祀社神的节日。《管子·乘马》云:“方六里,名之曰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请致千社”。杜预注解说:“二十五家为社。”《白虎通·社稷》则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意思是说“社”是祀神的地方。《礼记·祭法》中说,共工氏之子名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后来,人们又把“社”引伸为祀神的节日,如:春社;秋社。火,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热,如雷电引起树木起火或火山爆发引起大火。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古代原始部族聚居野外,烧起火堆,既可以取暖、烧烤食物,又可以防御野兽的侵袭。所以,人们视火如神,认为火是神灵的赐予,对火产生崇拜和祭祀,并用火来驱魔除邪。

    综上所述,社火的产生,最初确与祀神驱邪密切相关。社火者,即团体的祀社神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到了秦汉时期,民间的这种祭祀活动便逐渐演变为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通称“百戏”。社火发展于唐,盛行于宋。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九中说:“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妓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有“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的诗句。他并且自注说:“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体以滑稽取笑。”到了明、清时期,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和现在的秧歌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了。

    至于由社火演变为秧歌的称谓,则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关。所谓“秧”者,在这里应当泛指农作物的秧苗。指幼苗的如育秧;指桔杆的如豆秧、瓜秧等。就秧歌的字面而言,应泛指在田间劳动所唱的民歌。但作为民间节日传统表演形式社火的代名词,“秧歌”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成为民间一种舞蹈形式,主要流传于中国的北方地区。据有关记载,秧歌在宋代称村田乐。清人吴锡麒所著《新年杂咏抄》中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要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货郎,杂沓灯术,以观者之笑。”因流传地区不同,秧歌的风格和特点也各不相同。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6693098880 传真: 邮箱:906952248#qq
地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古城新区电商孵化园二楼 邮编:00000
Copyright © 2004-2024 永靖县菖泓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